tel: 4008-125-888
首页> 学校新闻> 复旦附中探索国际部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复旦附中探索国际部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1-25 10:33:29 人气: 作者:admin 人已围观本文有578个文字,大小约为2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在上海的教育版图中,国际学校始终是神秘的存在。一方面,进入国际学校当教师的门槛高,不但英文要好,而且需要身兼多重角色;而另一方面,国内体制内成熟的教研和职称评定机制目前很少辐射到国际学校的教师,导致其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成果展示缺少平台,对外教来说,更是没有明确的考评体系和晋升通道。因此,国际学校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隔绝的“孤岛式”小团体,光鲜的背后却有种种外人不知道的困境。

复旦附中国际部于 2014 年获批成为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了破解国际学校教师缺乏开放的成长平台和系统的教研机制两大困境,从 2018 年起创造性地把国际上应用最广的 IPO 管理模型引入教育领域,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形成“输入(专业知识的获取)- 过程(知识的传播与应用)- 产出(相关的成果产出)”的闭环。

日前,记者走进复旦附中国际部,探寻发生在那里的国际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NO.1协作

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Michael 老师已经在复旦附中国际部待了近 8 年,执教小学阶段英语。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扎根,是因为学校小而精的规模,每个年级只有两个平行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和他打过交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每天下午三点半学校放学后,Michael 都会留下来和隔壁班同样教英文学科的老师一起讨论 45分钟:接下来准备教什么,如何让课程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能,等等。有的时候回到家里,脑子里突然迸出一个火花,或者发现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Michael 都会第一时间打开“钉钉”,发消息给同事,对方则会默契地予以回应。

“之前几年我一直是一个人备课,一个人想问题,每年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直到形成了同伴互助的系统,终于有了可以商量的人。”Michael 回忆。改变起始于三年前,每周固定的时间里,所有教师坐在一起检查教学进度是否一致,讨论对问题学生如何进行帮助,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来,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不过,对于大部分外教来说,适应这样的改变并 不容易。施佳丽是国际部小学部主任,她清楚地记得,学校足足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让集体备课的教研制度得到全体中外教的认同,进一步构建起同伴合作的文化。

“不同国籍的教师对于学科组和教研的概念认识不同,一开始我们做问卷调查,老师们普遍提出不可能有时间大家一起坐下来,于是我们把融合教研的时间明确地写入校历,规定每周三和周四下午的三点到四点半分别是外教和中教的教研时间。坚持下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外教感受到集体备课的优势,自己结伴组成小组,统计下来的实际教研时间多达一周四次。”

施佳丽表示,国际课程往往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逼迫教师们在大主题的框架下面探索融合课程的教学。因此,国际学校的教师实际上更需要有效的面对面、点对点沟通。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遇到“世界读书日”,小学部把整个一周定为“读书节”,作为 4~6 周项目化学习的压轴一环。在“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的大主题之下,Michael 和科学课的教师联手,选择以“玛雅文明”为主题探究的切入点。

“玛雅文明有独特的面具和文字,我们先让学生画一个具有玛雅特色的面具,再把自己的名字用玛雅文字拼起来贴在印有图腾的柱子上,然后让学生读历史资料,写小文章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在公元 900 年突然消失。”Michael 介绍。

NO.2归属

像教研制度的落地那样,在复旦附中国际部,任何决定从酝酿到实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充分的问卷和调查的基础上,这也秉持了国际学校注重过程的传统。对此,国际部主任助理、IBDP中文教师顾洋颇有感触。入职五年以来,顾洋从普通教师一路成长为中坚力量,在她看来,促使她成长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管理团队始终保持倾听的姿态,让教师感到自己被尊重、进而产生内驱力。作为管理层的一员,顾洋亲自参与了问卷设计和调查,听取并汇总意见。

“我们把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融合在一起。”顾洋告诉记者,为了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复旦附中国际部与本部打通,资源共享,复旦附中及复旦大学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和培训都向国际部教师开放。在此基础上,国际部还大胆创新,把外教纳入到和中教一起的统一的考评和激励体系中,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由学生或家长、管理层及教师自己开展层层打分,5 分表示非常赞同,1 分表示非常不赞同。内容覆盖对师生关系、职业操守、职业能力、职业热情、人生导师五个方面的评价,细分条目达到数十个。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只要在某一领域做出成绩,都有机会获得“校长奖”,两年来国际部累计有 41% 的教师被授予复旦附中“校长奖”,外教更是格外看重此项殊荣。

对外教来说,归属感不仅来自于绩效考核的外部激励,还建立在内部反馈机制上。和中教一样,新入职的外教也被纳入带教体系中,由同样担任班主任的资深外教和同一学科的任教教师(外教或中教)分别担任班主任带教和学科带教。

实际上,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自进入复旦附中国际部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个人档案。你的年度目标是什么?本学期承担了哪些教学任务?参与课题和专项研究吗?公开课及获奖情况如何?教师在接受年度考评时需要同步更新自己的个人档案,细化到时间、地点、人物,由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填写,从完成教学及行政工作到考核评估结果,再到参加教研培训、指导学生及教研成果,每一步都会反映在上面。无论是带教,还是个人档案,都有专人进行专业归档,包括带教聘书、带教工作日志、个人工作履历、个人学年发展目标等,做到每人对应一个文件夹,定期更新补充。同时,要求教师阶段性地查看,随时关注自己在各领域的成长,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据此制订下一步的个人发展计划。

一人一档,记录下教师成长的点滴,也规划出职业发展的道路。以此为出发点,复旦附中国际部形成了学术和管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并向所有教师开放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管理等中层管理岗位选聘。教师们拥有明确的目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志趣都可以进行职业规划。

NO.3专业

根据个人档案的记录,通过岗位选聘,入职五年的顾洋和入职八年的施佳丽脱颖而出,进入国际部中学(初、高中)和小学学段的管理层。在她们迅速成长的背后,是来自于复旦附中校级管理层的坚实后盾。

2017 年,复旦附中派出副校长李峻分管国际部,也是从那时开始,国际部管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李峻看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在于目标引领,教师的内驱力被激发起来之后,接下来要给他们铺路,创设良好的环境,打破国际部“孤岛”状态,为教师们搭建起广阔的专业发展网络。

“我们小学部的 25 位中外教老师,每人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由学校出资,送我们参加线上或线下 的培训。”施佳丽举例,数学教师几乎人人都参加过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包容性”在线培训,并向小学部全体教师做了学习汇报。而在 Michael 的眼里,印象最深的一次培训是赴泰国参加的工作坊,内容关于最前沿的 UbD 逆向教学设计法,他学会了如何设计优秀的教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另一边的中学部里,进入春季学期以来,由顾洋一手策划的“青年学者计划”正在稳步往前推进。和以往请大咖来学校做讲座、大咖一人高高地坐在台上,台下是几十甚至几百号学生的常规操作不同,项目搭建起“三角互动”的结构,以九至十一年级的学生为核心,把十二年级毕业生、本校教师、大学教授一道纳入进来,共同组成课题组。其中,教师作为助理导师,配合教授全程跟踪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在教授和学生约定的一个月一次的见面中,教师必须列席在场;平日里,教授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连线的时候,也要求教师同步打开镜头和麦克风。

“教授讲解的,如果学生没有听懂,就由任课教师继续解释给学生听。”顾洋说,刚开始,不少教师有抵触情绪,觉得增加工作量,但是三角关系的互相牵制使得学生的需求和教授的引领转化成驱动力,带动教师往前走,“逼”他们做“研究”。

在学术研究的氛围之下,国际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向“研究型实践者”的方向转变。通过遴选,优秀教师将担任课程协调员(curriculum coordinator),并有机会加入校教学科研指导委员会;而对更多的教师来说,写论文、做课题、上公开课的热情正在迅速提升。有了前期的成果积淀,国际部的高中物理教师许彬和体制内的同行 PK,经历了区、市两级筛选,进入物理特级教师陈珍国开设的“名师基地”——上海市中学物理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全上海市仅 10 人入选。

“打开国际学校的‘孤岛’,首先是‘请进来’,既包括高校学者,比如华东师范大学 IB 项目中心的专家,又依托复旦附中本部雄厚的师资力量,由特级教师到国际部听课并指导。青年教师的英文水平都比较好,我们也邀请他们过来听课,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李峻介绍,国际部的大型活动、公开课的听课及评课中,都能看到本部专家、教师或学生的身影。

第二步则是“走出去”。2020 年 6 月至今,小学部的 3 位数学教师通过负责中英数学教学合作交流项目的上海师范大学黄兴丰教授牵线,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远程数学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的重大研发项目。

“在 IPO 模型里,‘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理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诠释。”李峻表示,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方式单一,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多为专家的单向度知识传递,教师被动地接收知识,并且与学校实际工作脱离,呈现个体化、片段式的状态。而实际上,教师对专业发展活动的需求是多维度的,不限于学科知识、课程知识,还包括与教师同伴的合作、学生的评价反馈、专业成果展示机会以及学校对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等。

在此期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则是相辅相成的。三年间,复旦附中国际部教师的满意度从 63.64% 上升到 97.37%;从 2018 年到2020 年,国际部学生在美国 MAP 考试中的表现越来越好,在上海国际学校中名列前茅;2020 年,国际部顺利通过权威组织 WASC(美国西部学校与学院教育联盟)的再次认证……

从本部到国际部的经历,促使李峻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国际和本土经验更好地结合,为国际学校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探索出适合国际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以上,复旦附中国际部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答卷。

本文地址:http://guoji.xhd.cn/xxxw/2931.html

本文标题:复旦附中探索国际部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版权信息:本文由上海新航道小编撰写,编辑,发布,禁止抄袭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推荐度:赞赞赞赞赞

返回列表
立即领取免费资料

免费领取:部分上海A类国际学校入学测试模拟题,AMC8/10/12真题测试卷;等国际学校备考资料。

留下表单信息,老师会及时与您联系

看校/择校展择校规划预约

备考产品

新闻资讯

  • 专注服务6-12年级
  • 专注沪上国际学校备考
  • 专业择校建议
  • 个性化备考方案
  • 分层授权提分科学
  • 良好院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