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4008-125-888
首页> 学校新闻> 深度解析 | 考试也是“加油站”!

深度解析 | 考试也是“加油站”!

发布时间:2022-01-18 15:40:52 人气: 作者:admin 人已围观本文有578个文字,大小约为2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如何将考试的压力转化成动力?

  课堂教学中,认知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把握认知的阶梯和临界点?

  后“双减”时代,英语学习的要诀在于“浸润式”和“结构化”?

  “考试”要成为师生的“赋能加油站”

  我们传统的考后质量分析,常常会聚焦各种分数的量化分析: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各种分差、分值、个人、班级的排名、横向纵向的各种对照比较、错题率、得分率、小数据、大数据……质量分析越来越精细精准,这也确实给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考试的作用,在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找准我们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之外,我们的考试,还有没有其他功能目的? 在与一些同仁讨论质量分析时,我想起了曾经参加的西外初一年级期中表彰大会。在这个表彰会上,除了考虑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学校对学生在这一学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如科创项目、创意制作、行走活动、项目式学习等一系列学校大课程的学生参与成果也一一作了呈现。

  学生多元智能与全面发展也是期中“大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奖中,既有期中各学科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奖,更有相比过去的自己,成绩有所提升的“进步奖”,此外,还有鼓励学生再进一步努力的“潜力奖”。全年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先后上台领奖,其中有不少是期中考试成绩排名并不靠前的学生。但这些“进步奖”、“潜力奖”,以及对科创、创意设计、表演、行走等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大力表彰会给我们这些学生带来很大的信心与激励。 的确,各种测验考试有着检验我们日常教学得失的主要功能,因为质量分析确实要基于数据进行精准的量化比对。但考试的又一重要功能,是对师生教与学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思总结,是要为师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油鼓劲!在质量分析过程中,其实要透过数据看到“人”,即要更关注那些已被外在量化,但真实存在于一堆标准化数据之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情感个体”。要通过考试及考后的质量分析,给这些分数背后的教学主体“赋能”!考试不是将学生当“敌人”,努力使之“扒倒”,失去“自信自尊”,更不是仅以学科“分数”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考试及考后质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和鼓励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真实地找出平时教学过程的长短处,分析出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改进教学的方法,总结出完善教学手段与过程的各种措施做法,最终让师生教学双主体,以更充实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阶段的教与学!

  考试是工具,但分数不是目的,考试归根结底,是要替师生加油赋能,无论考试分数成绩如何,师生都不能失去“自信自尊”。怎样通过精准精细的数据化分析,找准考试中所反映出的教学“得与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鼓励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才是考试最重要的功能与目的。

  认知的“临界点”

  在听课与参加教研活动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些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将一些有点难度、学生较难掌握的“硬骨头”,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操练,慢慢让学生理解、学会、掌握。这些“难点”或“薄弱环节”,尽管教师们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费时费力,但学生进步甚微,总不见得有大的进展与突破。 细究之下,这多是因为我们老师“平均用力”,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讲解训练,但没有真正“聚焦”发力。犹如烧水煮饭,常常烧到九十度,离水沸点还差那么一点就停了,然后再来,烧到九十度又停了,周而复始。似乎每次老师都教了,学生也学了,但每次都没达到水烧开的沸点,结果是学生学得“夹生”,老师教得“辛苦”,师生既费时费力,又没达到最佳的效能。 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是有“临界点”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是教师要让学生达到或冲过这个认知“临界点”。但在课堂中,我们教学常常火候不足,温吞水一般,学生的认知总是在“临界点”下徘徊,就是那种“似懂非懂”,但一做就错的状态。如何找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认知的“临界点”,聚焦着力,专攻突破,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强度的反复讲解训练,真正牢固地掌握好关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值得我们静心思考。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临界点”,也是我们减负提质的一个重要抓手。认知“临界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找准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临界点”,教师就能“精准发力”,从而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教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到处点火,而要抓重点、难点、疑点,集中火力,攻其“临界点”,积累量变转化成质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能有所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作业、测验、考试所检测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一定要分析研究透彻,找出改善提升的“临界点”。专注于“突破口”,在此集中一段时间,精讲精练,反复用力,力争将“水烧开”,让学生“开窍”。所谓的“临界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达到真正“质变”的层次,能将所教的知识内容从“未知”和“浅知”,消化转化成真正的“已知”和“深知”。特别是一些“技能性”的认知,更需要重点聚能,盯紧不放,通过精准高强度、连续不断、足时足量的反复培训操练,最后“熟能生巧”,一举达标。 认知“临界点”,也是课堂中师生要共同探索构建的教学“制高点”,依赖于师生互为主体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认知“临界点”,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及投入参与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认知“临界点”的突破,也与教学全过程的改善密切相关。

  找准了认知“临界点”,也就抓住了教学全过程改进提高的“牛鼻子”!

 

  课堂中的“提问”与认知的“阶梯”

  在听课中,我对“提问”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思考。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聚焦所学知识中的难点、疑点。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学会分析、归纳、提炼、小结,这也是训练学生组织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 “提问”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重要对话渠道,在这一问一答中,师生的认知情感在交融互动。学生在努力表述展现他对教师讲课内容个体化的“理解消化”的结果,而每一个学生具体鲜活的“反应呈现”,又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生成必不可少的一环。若无“提问”,知识的加工消化过程便会少一道重要的“工序”,知识从浅层的感知就很难内化为深层的概念理解。 教师通过“提问”,亦可触摸感知教与学的“契合度”或师生间“认知情感”的落差。问答的正确与否,不仅是对学生理解掌握讲课内容的检验,更是对课堂有效性的最好反馈。

  “提问”,也是讲课结构流程中“起”、“承”、“转”、“合”各阶段的“联接点”,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有机地联结过渡,一问一答间,知识与认知的内在逻辑连贯递进、转换自如。好的提问,犹如一串珍珠,一粒一粒地闪亮发光,能点燃师生认知与情感的火花,让课堂大放异彩! 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大考验。课堂中,不少“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白。“提问”不是让学生复述教科书上已有的定理、概念、结论,或重复教师ppt或黑板上所写下的重点语句。好的提问,是“抄”不到“一目了然”的答案的,而是要学生经过思考、质疑、诘问、分析、归纳、梳理、总结……经过自己特有的认知过程,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表达出来的认知“节点”。好的有效“提问”,是师生教学相长、互动共生的“阶梯”。教师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阶梯”,将一步步引导学生共同达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英语学习的“浸润式”与“结构化” 在西外初中部听了两节英语课,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参与度、师生间的互动都可圈可点。这两位年轻教师,英语基本功扎实,有着很好的课堂设计与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中,她们不断鼓励学生动嘴、动笔、动脑……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这两堂课中,有机无缝地交融贯通。师生间认知与情感的层面并无大的“落差”,课堂的投入产生比(效能)很高。 在课后与教师们一起评课的过程中,我提到了外语学习,除了要尽可能创设好“语境”,让学生浸润式地体验学习,还要有一定的可供学生理解掌握的结构化的句型、语法与表达模式,外语与母语习得最大的不同点,是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外语课堂中,搭建好语言训练的“脚手架”,让语言训练(听说读写),在有限的时空中,不会变得“散乱”和“碎片化”。语言习得,因讲母语者已有“深层结构”,母语学习者很容易将这些“碎片化”的词汇语句自动组合归类运用,很少出语法和表达错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语感”(Native sense)。但外语习得,学习者缺乏母语特有的“深层结构”(母语感),需先借助“脚手架”的帮助,通过结构化的反复操练和理性化的梳理建构,慢慢形成外语交流可结构模式化的“Pattern”,从“模仿”过渡到“理解”,再到“熟练应用”和“自动生成”,这一外语习得过程离不开“浸润式”与“结构化”,这两者互为外语学习最重要的两个抓手,也是我们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体两面”,互相依赖、缺一不可。

  英语的好课堂,情景的创设、氛围的营造,尽可能构建一个Native 的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是很重要的前设铺垫。但教师对外语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让学生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有一个可结构模式化的训练路径,能通过感性体验、理性认知,听、说、读、写,活动参与式的语言多功能的建构,学生的外语技能与素养的“深层结构”才能逐渐生成。 这两堂英语课,就很好地融合了“浸润”与“结构”,情景氛围与句型模式,讲解与操练,拓展发散与归纳总结,个体认知与小组互动……这些教学环节要素都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得到了很自然的呈现,这就是师生双向赋能的高效课堂。

本文地址:http://guoji.xhd.cn/xxxw/2779.html

本文标题:深度解析 | 考试也是“加油站”!

版权信息:本文由上海新航道小编撰写,编辑,发布,禁止抄袭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推荐度:赞赞赞赞赞

返回列表
立即领取免费资料

免费领取:部分上海A类国际学校入学测试模拟题,AMC8/10/12真题测试卷;等国际学校备考资料。

留下表单信息,老师会及时与您联系

看校/择校展择校规划预约

备考产品

新闻资讯

  • 专注服务6-12年级
  • 专注沪上国际学校备考
  • 专业择校建议
  • 个性化备考方案
  • 分层授权提分科学
  • 良好院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