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4 14:01:23 人气: 作者:admin 人已围观本文有578个文字,大小约为2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国旗下发言 | 如何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Hi,开开!】:汉开书院综合性报道。
编者按:
顾倩老师,南京汉开书院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陶老师”工作站浦口分站志愿者。
周一升旗仪式,顾倩老师以《如何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为题,分享积极心理学中应对挫折的两个法宝:成长型思维模式、乐观的解释风格。希望学子们在聆听中,学到新的方式、方法,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以受害者自居,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很多人常常因失败感受到的是受挫、沮丧和无力。所以,失败本身并不能真正孕育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失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积极心理学里面对挫折的两个法宝。
(一)
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如何看自己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提出者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她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好像做什么事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很无助,生活中有不断的失败。
她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于他们而言,稍稍偏难的问题。一些孩子表现出无助,他们有的会去责备自己“我记性一直不好”,随着难度不断上升,他们会叫嚷着“我不做了,我不做了”“这一点也不好玩”,他们会去转移话题,试图去回避问题,仿佛面对一场灾难。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让Dweck感到震惊。他们会这样说, “我喜欢挑战”,或说,“题目越难,我越应该去努力尝试”。当题目变难时,有的孩子会说“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不知道大家在这些言语中,是否也看到了自己或同学面对挑战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那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能力大小的不同吗?Dweck发现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他们看待自己能力的模式是不同的。
第一类孩子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固定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失败正是在证明他们的无能,继而他表现出回避和退缩。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常常潜伏着“固定思维”模式,比如“一个人的天赋是确定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也就意味着你不够聪明。”
第二类孩子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成长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能力是可以被塑造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而得以改变。失败也就不是一个证明能力的工具,而是塑造能力的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第一步是识别你心中的“固定思维”模式,跳出失败让你感到无能的怪圈。
第二步是植入看待自己的新方式:我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被塑造的。
第三步是去行动、去努力、去尝试。拒绝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积极思维绝不是自我催眠,积极行动至关重要。
第四步是看见、承认并欣赏自己的努力,及时地自我肯定与鼓励,哪怕是遭遇了失败,也去鼓励和肯定自己其中的努力,发掘失败下面更多的可能。
(二)
乐观的解释风格——我们如何看待失败
在面对失败时,我们正确的解释失败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都会有哪些解释呢?怎样的解释能更好地面对失败呢?
比如考试失利这个情境:
01 “这是我的错”“我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我很笨,我做什么都不行”。
02 “我这次没做好,并不是每次都做得不好”“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挺优秀的”。
我们会发现第一类人他们会把失败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归咎于自己(个人化的),并且认为这种失败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普遍影响),于是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这种就是悲观解释风格,他们更容易压抑,常常会深陷消极情绪当中难以自拔。
而第二类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这种就是乐观解释风格,更乐意把自己的一些过错看成自己的能力不行。他们会努力改变现状,争取做得更好,而不会在坏情绪和事情中深陷太久。
那么,如何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呢?
第一步是觉察,那些对失败的解释往往已经是自动化思维,需要你去找到他。你在面对失败的时候,都存在哪些悲观的、不合理的信念。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方法,试着把自己面对失败时的想法记录下来,好让自己与那些不合理信念保持距离,更好地认清你自己。
第二步是与不合理信念对话——“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与之辩驳。
(1)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
(2)其他可能性: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看这件事?
(3)非灾难:哪怕你这次考试确实有很多的失误,那就代表这是场灾难吗,无可救药了吗?
(4)用处:我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这有什么好处吗?还是他只会让我更加无力。
第三步是当自己摆脱悲观消极的信念时,再通过激励,给自己加油鼓励,强化自己的正面思考,将负面信念转为正面思考,让自己全面沉浸在积极情绪之中。
最后我想分享高二1班刘新晨同学在上个月汉开读本里的一段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普通人的思维总是会与一种事的“目的”相联系,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往往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或“为什么是我?”然而,这样的思维对于走出失败的阴影并没有多大帮助。而科学家的思维则恰恰相反,他们能迅速从失败中走出,总结经验,再投入到下一次的实验中,而不是在事情的“目的”上停留。我们需要科学家的理性思维,一件事发生了就发生了,我们不必去想什么“不幸”或是“不公”,坦然面对就好。如果失败,那就做好从头再来的准备。
当我们不以受害者自居,就会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guoji.xhd.cn/xxxw/2877.html
本文标题:南京汉开书院国旗下发言 | 如何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版权信息:本文由上海新航道小编撰写,编辑,发布,禁止抄袭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推荐度:
免费领取:部分上海A类国际学校入学测试模拟题,AMC8/10/12真题测试卷;等国际学校备考资料。
留下表单信息,老师会及时与您联系